从1秒到1年:见证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元描述: 探索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从森林观测站的1秒到乡村创业空间的1年,见证中国以时间为尺度,在不同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吸引人的段落: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从1秒到1年,时间刻度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神州大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今,从科研人员在森林观测站捕捉生态变化的细微信息,到物流园区用科技力量降低能耗,再到自然保护区守护着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再到乡村创业者将绿色理念融入创业项目……中国正以时间为尺度,在不同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鲜活的场景,感受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澎湃力量!

森林观测站:1秒捕捉生态变化的细微信息

关键词: 森林观测站,生态监测,科技支撑,碳汇

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龙岗山的山坳里,一座座高大的观测塔矗立于密林深处,它们就像一个个守卫着森林的“瞭望者”。跟随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高添的脚步,走进这片“数字森林”,感受着森林一秒钟的秘密。

“科尔塔群”每秒钟捕捉着森林中风、雨、光与温湿度的细微变化,获取森林全息三维结构数据、通量数据和生态水文数据等。这些数据,如同森林的“心跳”和“呼吸”,为科学家们揭示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

“爪”形的闭路涡动系统是观测塔上的重点设备之一,每秒钟捕捉10次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让我们得以了解这片森林每年每公顷固碳量约2吨。

高添解释说:“森林的变化看似缓慢,但其内部的生物和微气象过程却瞬息万变。通过高频数据采集,我们可以测量计算这片森林的生产力、碳汇,研究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好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除了“科尔塔群”,地基激光雷达的扫描,构建起一片“数字森林”,甚至叶子的形态、倾斜角度都清晰可见。清原森林站生态系统云图谱不断衍生,森林监测平台不断完善,捕捉细微变化,为“三北”工程提供科技支撑,守护着这片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域。

物流园区:1分钟降低能耗,追求绿色物流

关键词: 物流园区,智能化,节能减排,绿色电力

在陕西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自动化立体仓库“摸黑”作业,借助智能控制平台,无需开灯,系统自动调货出库,在1分钟内自动断电,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仅仅不开灯作业,自动化立体仓库1分钟就能省电2283千瓦时,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一年半的用电量。

园区内所有屋顶配备了光伏发电设备,10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可以并网发电,白天可供园区办公照明使用,夜间可为新能源车充电。2023年1月至10月,其发电量就相当于近4000户普通家庭一年用电量。

货物在分拣中心内包装,通过磁悬浮打包机、气泡膜打包机等智能设备组成的全链路智能包装系统,合理使用包装材料,极大降低了包装材料的消耗。

园区内所有叉车全部采用新能源,并配套建设了22套充电终端,满足园区内部作业车辆及外来访客车辆充电需求。

“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的绿色实践,展现了现代物流如何与科技力量相结合,在1分钟内实现节能减排,为绿色物流发展树立了榜样。

自然保护区:1小时沉浸自然,开启自然教育新篇章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研学旅行,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小时内,小朋友们可以学到多少自然知识?

暑假是自然研学活动的高峰期,保护区设置了一条4.5公里长的“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主题自然教育体验径和一条1.2公里长、以“自然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探索径,引导孩子们参与观测、记录,并将这些内容上传到相关平台,为科学家提供基础数据。

“现在是8月,蒲桃的叶子呈深绿色,它在今年已经完成了发芽、展叶、开花和结果。”一堂设在森林里的课上,孩子们正在记录蒲桃生长情况,兴奋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入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打造具有鼎湖山特色的课程品牌和体系,是这里自然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保护区还定期举办线上公益课,影响力不断扩大。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1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开启了自然教育新篇章,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在学习中了解自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未来守护者。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1天管好“总账本”,保障碳市场平稳运行

关键词: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碳市场,碳中和,绿色金融

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中碳登大厦3层,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大厅,账户、登记、结算、信息4个窗口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着全国碳市场的“总账本”。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位于上海,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设在武汉,由湖北省属国企宏泰集团下属中碳登负责运维,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账户注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资产管理等服务。

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

中碳登登记业务部部长易欣飞介绍,在碳市场运转各环节中,海量数据处理都要在中碳登后台完成,他们有责任管好“总账本”,保障碳市场平稳运行。

全天交易中,减碳成效高的企业出售富余配额,排碳超额企业则购进配额。下午3点,全国碳市场正式休市,工作人员将当天碳市场交易的批量数据上传至文件服务器,中碳登工作人员立即开始日终清结算工作。

截至8月14日,全国碳市场已平稳运行748个交易日,在1天的时间里,保障着碳市场平稳运行,推动着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可可西里:1个月守护生命迁徙,保护高原生态

关键词: 可可西里,藏羚羊,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

粉金色的朝霞染透可可西里,空旷的草原上,二十几只藏羚羊结队而来。

7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是可可西里藏羚羊回迁的高峰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工作人员旦正文青和同事们,守护着藏羚羊顺利回迁到栖息地。

每年5月开始,藏羚羊会陆续前往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一带产仔,繁殖季结束后携幼仔返回原栖息地。

作为高原生态指示性物种,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至7万多只。这背后,离不开所有坚守在可可西里的巡护队员的努力。

每个月,5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至少要开展一次大规模巡护,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

“哪怕渺无人烟,也要有人守护。”旦正文青说,“8月的可可西里,大自然的蓬勃力量尽情舒展,这也是我们守护的意义。”

在1个月的时间里,可可西里的巡护队员们,守护着高原生态的繁荣,见证着藏羚羊种群的不断壮大。

乡村创业空间:1年开拓绿色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创业空间,新农业

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口的“余村邮局”特色商店里人气十足,游客们在这里挑选各种本地农特产品。

过去一年,对于“余村邮局”负责人张赟来说印象尤其深刻。立足在余村创办的农业发展公司,他面向全国寻找高品质水稻品种,去年一年,公司优质生态大米销量突破100吨。

2022年7月,余村首次提出“全球合伙人”计划,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三大方向,整合10万多平方米创业空间,面向全球招募英才。

同年8月,张赟入选第一批成员,从上海来到余村,创办公司,瞄准生态农业。

不只张赟,00后方丽娜将机器人课程项目搬到田间地头;95后俞佳慧将葡萄园改造成沉浸体验式的亲子田园;90后李然开起乡村咖啡馆,积极做公益、搞文创、办展览,分享青年乡村生活……

在1年的时间里,余村吸引了60个合伙人项目落地,1000名青年入乡,近2万名云村民在余村“线上链接”。

小小村庄,绿色业态正在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常见问题解答

1.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例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2. 中国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

中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推广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挑战。

4. 如何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中?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支持绿色消费,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共同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5.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倡导全民参与等。

6. 未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将如何发展?

未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将继续深入推进,并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预计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赢。

结论

从1秒到1年,时间刻度下,中国在不同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力。从森林观测站的科技创新,到物流园区的智能化升级,再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以及乡村创业空间的绿色发展,中国正以时间为尺度,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相信在未来,中国将继续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金山银山。